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石美:千里支教育桃李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31 20:36:00    


三月的永昌县河西堡镇,春意尚未攀上枝头,凛冽的北风仍在街巷间呼啸,而永昌县河西堡第一小学的教室里却暖意融融。英语教师石美站在讲台上领读课文,孩子们清脆的跟读声穿透薄雾,唤醒沉睡的校园。


1998年,25岁的石美从山东淄博远赴甘肃金昌,成为西部教育战线上的一名拓荒者。二十余载寒来暑往,她将青春献给这片土地,用一支粉笔书写教育春秋,以一颗丹心浇灌桃李芬芳。








千里支教到陇原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上世纪90年代末,国家吹响“西部大开发”的号角,无数青年响应号召奔赴边疆,石美便是其中之一。1998年,她从福州大学毕业,放弃了回山东工作的机会,主动申请到永昌县河西堡镇任教。“当时觉得,西部的孩子更需要老师。”这句朴实的初衷,支撑她走过二十余年的风雨。

初到河西堡镇,现实的落差远超想象。教室窗户漏风,教学设备简陋,留守儿童占比超过半数。更艰难的是语言关——许多孩子从未接触过英语,连26个字母都要从零教起。


石美在教案本扉页写下:“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她白天上课,晚上挑灯研究教学方法,将枯燥的单词编成童谣,用肢体动作模拟语法结构。短短一年,她带的班级英语成绩从全镇垫底跃居前列。

家庭与事业的抉择,是西部支教者永恒的课题。2000年结婚,2001年孩子出生,但石美从未因家庭耽误教学。寒暑假返乡探亲时,她总带着厚厚的教育笔记,火车轰鸣声中仍在思考孩子们的教育问题。

父母心疼女儿:“调回山东吧!”

石美却摇头:“我的根,已经扎在了那片戈壁。”








让英语课焕发生命力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须有一桶水。”石美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她自费订阅《中小学英语教学研究》,每年参加各种教师培训,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教育理念。

在英语教学中,她率先推行“情景式教学”,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语。设计“单词寻宝”“语法闯关”等游戏,让知识在欢笑中印在学生脑海中。


石美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她的讲解清晰、有条理,并且会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有不同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努力让每位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她对学生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学生成绩上升很快,潜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久而久之,石老师成了深受学生佩服的魅力教师。


同事樊春淼说:“在我的印象中,石老师是一位工作认真又严谨的老师,特别是她能及时关注基础薄弱的学生并耐心辅导他们。她是一位值得我们尊敬、学生爱戴的好老师。”








做留守儿童心灵的“摆渡人”









在石美的办公桌抽屉里,珍藏着一封字迹歪扭的信:“石老师,长大后我要成为您!”写信的是留守儿童小刚(化名)。

小刚的父母离异后,父亲常年在新疆打工,他跟随奶奶生活,没有人管他的学习。久而久之,小刚养成了很多恶习,喜欢撒谎、打架、拿别人的东西。

石美得知这一情况后,经常和孩子奶奶电话联系,了解孩子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并在课堂上时时关注他,发现他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有意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班级事务。

石美说:“经过近一年的教育,小刚的成绩比原来进步多了,思想也有了很大的转变。”

这样的故事在石美的教育生涯中不胜枚举。为了让每一名留守儿童快乐成长,她用手机给他们拍照,用微信视频让他们和父母交流,每天陪他们一起学习,一起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她的一言一行好似一团和风细雨,滋润着整个班级,渗透到每一名学生的心中。


永昌县河西堡第一小学学生李锦园说:“天冷了,石老师就会让我们多穿一点,像家人一样关心我们。石老师讲课也很有趣。下课了石老师会陪我们一起跳课桌舞,会陪我们一起玩,我们都很喜欢石老师。”

在家校共育中,她独创“三个必访”:学习困难必访、行为异常必访、突发事件必访。让家长有话能及时说、自由说,化矛盾于萌芽之中,而且使学校的“育人”工作获得了主动权,家校沟通质量更加有效。

二十余年耕耘,石美带出12届毕业生,数百名学生走出戈壁考入大学。她本人荣获“永昌县骨干教师”“金昌市教育系统优秀班主任”等称号。

从渤海之滨到河西走廊,石美用半生时光诠释了何为“教育报国”。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在河西戈壁上筑起一座教育的丰碑。

记者:张诗雅 柯玉栋

来源:镍都金昌客户端


编辑:柴纳敏

责编:闫 瑾 刘欢欢

审核:马丰友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