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教融合助力孤独症儿童成长!青岛妇儿医教中心点亮“星星”希望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曹婧雯 刁明杰
4月2日,第十八个世界孤独症关注日,青岛妇女儿童医院心理卫生科联合儿童孤独症国际医教中心,在铁山路院区开展孤独症日活动。未来,中心会发起“手拉手伙伴计划”,组织孤独症儿童与同龄人结对参与社会服务,在真实场景中实践社交技能,为孤独症儿童及其家庭创造更多的希望和可能。

第十八个世界孤独症关注日
以义诊、爱心理发开展情景支持
4月2日是世界孤独症关注日。今年世界孤独症关注日的主题是“落实关爱行动实施方案,促进孤独症群体全面发展”,据统计,我国孤独症发病率达0.7%,其中,0至14岁的患儿超过300万人。患病的儿童往往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如同天上的星星,因此他们也被人称为“来自星星的孩子”。
4月2日一早,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心理卫生科和儿童孤独症国际医教中心的专家们就在“教室”等着孩子们到来。青岛妇女儿童医院儿童孤独症国际医教中心副主任葛菲称,活动现场除提供专业咨询外,还邀请爱心人士开展公益理发,通过真实生活场景帮助孩子建立社会互动及适应能力。“今天,我们组织了义诊,一些爱心人士会来进行爱心理发活动,我们还会跟孩子进行一些互动小游戏。”葛菲说。
“义诊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交训练的过程,可以和孩子们交流提高他们的社交互动能力,也可以了解孩子们一些新的状况。”医生一边细心观察,一边让孩子主动和自己沟通,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加深孩子与人沟通、表达自己需求以及遵守社会规则的能力。

青岛妇女儿童医院儿童孤独症国际医教中心成立于2021年6月,引入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前沿干预理念与康复体系,打造出青岛首家特殊儿童康复干预领域“医教融合”一体化干预方式。葛菲称,医教中心除了进行日常的康复干预,同时注重孩子的探索与生活化能力培养,课程的设置会结合自然环境的主题进行。“四月份推出的 ‘种子成长计划’,通过合作种植活动引导孩子们观察种子生长发芽的过程,引导孩子从感知觉层面去观察变化,并建立同伴社交。”一袋袋写着名字的小种子被贴在墙上,等待着可以绽放的季节到来。
发现并发展孩子的长板技能
孤独症孩子越早干预效果越好
小鹏(化名)来医教中心的时候不到两岁,没有语言能力,自我刺激行为较重,会疯跑、转圈、踮脚尖走路。在中心和家庭的双重支持下,小鹏慢慢发展到能够进入幼儿园常规环境独立入园,整体情况很好。“在学校环境中孩子很少表现出异样行为,他已经习得了规则意识,同时具备了一定的自我调控能力,能够辨别在什么情景下可以做什么样的事情,同时调控自己偏好的一些小动作只在恰当的时候出现。”葛菲说。

据了解,孤独症孩子越早进行干预,他们与普通孩子的生活轨道偏离差距就越小,改善效果会更好。中度和轻度孤独症的孩子可以通过干预回归到更接近正常人的生活轨道,部分重度的孩子也能在干预下掌握基本自理技能。“孤独症孩子因为专注,所以可能有其他比较突出的能力,像这个孩子就能够记住自己看过的东西并且‘画’下来。”葛菲指着自己办公室墙上“大卫不可以”这几个字说道。“孩子完全不知道这几个字代表什么意思,这对他来说就是一幅画,他之前看过几次海绵宝宝,就能自己捏出来一个黏土人偶。”医教中心的老师们努力发现并发展孩子们的长板能力,为实现 “每个生命都能绽放独特光芒”的愿景不懈努力。
从家长端入手创新干预理念
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孤独症群体
孤独症谱系是一种神经发育性障碍,孩子的核心障碍是社交障碍,即和人沟通和环境互动的能力存在障碍,同时由于其症状表现和长期发展具有复杂性,需要长期的支持和干预。医教中心启动从“以儿童为中心”到“以家庭为单位”,创设自然情景亲子课程、亲子游戏课程、亲子感统课程,从沟通模式、情绪支持到环境适配度,量身定制家庭干预方案,让特教老师成为家庭重建正向亲子关系的引导者。

“在家庭干预方面,我们重点会做家长培训课堂,教授家长带领孩子游戏、学习和建立生活常规的能力。”葛菲和医教中心的老师们指导家长在家庭中进行活动区域结构化设置,辅助家长做孩子的刷牙、洗手等生活常规的流程。“家庭端外,我们有‘影子老师’陪孩子进入到校园内,会和幼儿园老师沟通,给予孩子适当的要求,影子老师给予孩子恰当的辅助,帮助孩子顺利过渡到独立融合。”葛菲说道。
未来,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儿童孤独症国际医教中心会定期举办“融合教育开放日”,邀请普通儿童参与社交融合课堂体验活动,播种包容理解的种子;发起“手拉手伙伴计划”,组织孤独症儿童与同龄人结对参与社会服务,在真实场景中实践社交技能,为孤独症儿童及其家庭创造更多的希望和可能。医教中心的医生们也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孤独症群体,消除对他们的误解和偏见。营造一个更加包容、友好的社会环境,让孤独症儿童能够在平等、关爱的氛围中茁壮成长,融入社会。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