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影节推动北京电影产业迈向国际影视高地
4月23日,第十五届北影节 “创作论坛:与时代同步,与观众共情”举行,论坛首次增设"2025'中国银幕·北京佳作'"项目推介,以光影为媒,搭建创作与时代的对话桥梁。《东极岛》《聊斋:兰若寺》《戏台》等10部重点影片主创集结,通过对于亮点的解读,展现了“北京出品”的创新图谱。这些兼具人文温度与类型突破的作品,正构筑起中国故事的情感坐标系。
论坛在"共情叙事"中解码当代观众的心灵共振,借"本土全球化"激活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从动画工业的美学革命透视技术赋能,到AI狂飙时代叩问创作伦理边界。这场关于科技与人文的思辨交响,既直面影像创作的哲学命题,更勾勒出未来银幕的进化轨迹。
作为影视交流的核心平台,北影节正将这样的前沿探讨转化为实践动能:通过政策引擎驱动创作升级、数字技术迭代工业标准、优质项目孵化创新生态,串联起艺术探索与市场实践的完整链条,为北京电影产业注入强劲动能,助力其向“国际影视高地”加速迈进。

“北京出品”北影节上点亮创作灵感之光
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北京是全国电影创作生产最活跃的城市。北京市电影局局长霍志静在“创作论坛”上表示,2024年北京备案立项的影片达到775部,占到全国的1/4。在55部过亿票房的国产影片当中,京产影片占到1/4,其中有4部京产影片位列国产电影年度票房的前十位。
霍志静表示,多年来,北京始终高度重视电影的创作生产,导向鲜明、优化生态,大力扶持优秀作品的创作。北京也是全国首个为电影设立政府的专项引导基金的城市。去年年初又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新时代首都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进一步传递推动电影创作生产和产业融合,推动电影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信号。据悉,去年北京市资助扶持创作的项目达到了67部,较上年增长1倍。近些年来在广大电影人的共同努力下,北京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为中国电影市场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北京出品”的电影已经成为个重要档期的生力军。以今年的春节档为例,中国内地总票房达95.10亿元人民币,观影总人次1.87亿,大幅刷新中国内地影史春节档票房和人次纪录,展示出中国电影市场具备的韧性和上升潜力,其中,《唐探1900》《蛟龙行动》《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都由北京出品,彰显了中国电影的“北京力量”。由北京光线影业和饺子导演共同打造的《哪吒》系列更是书写了中国电影史又一华彩篇章,带动国内电影总票房在本月中旬突破250亿元,领跑全球电影市场。
而”北京出品”还将延续蓬勃的创造力。在北影节创作论坛的“2025“中国银幕 北京佳作”项目推介环节,十部京产电影的主创团队来到现场,分享新片亮点和动态。《东极岛》以六年筹备、210天实拍打造震撼海难救援史诗,展现中国人勇敢善良的精神丰碑;《独一无二》以温暖笔触探讨代际和解,在家庭责任与理想抉择中传递治愈力量。《好工作!》:集结《年会不能停!》《一点就到家》金牌班底,用新鲜叙事解构打工人生态;《好好的》作为北京宣传文化基金资助的项目,开心麻花里程碑式的力作,马丽与81岁赵淑珍演绎跨血缘女性互助;《聊斋:兰若寺》以顶尖动画技术激活蒲松龄笔下经典;《群星闪耀时》凝聚中国三代航天人命运,打造中国人自己的科幻电影;《水饺皇后》以小人物励志故事折射时代温度,聚焦普通劳动者的坚韧与微光。《无名之辈2&3》以多国叙事拓宽小人物宇宙。《戏台》是陈佩斯时隔20年再执电影导筒,将国粹京剧元素融入喜剧,演绎台前幕后的人生悲喜。《震耳欲聋》:取材手语律师张琪真实经历,聚焦现实跟人性,表达人物成长经历。
这些作品作为新时代的电影作品将承担起凝聚人心的使命和责任,“与时代同步,与观众共情”的期许。

勾勒文化科技融合新蓝图
北京不仅是电影创作的“梦工厂”,也是技术创新的“试验田”。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生成式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超高清等先进技术不断发展,再次为电影产业和电影创作带来全新动能。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正积极打造电影强国建设的先行样板与创新高地。
据悉,2024年,北京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近3500亿元,相关企业超2400家,占全国近一半,其中独角兽企业36家,占全国超半数,位列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第一梯队。16家在京单位获评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数量居全国首位。
在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技术论坛暨‘光影未来’电影科技单元启动式”上,来自各界的“最强大脑”,以“新质生产力引领电影强国之路”为主题,为电影科技突破与产业升级出谋划策。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刘卫华发布了《北京市科技赋能文化领域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预期到2027年底,突破一批融合创新技术、实现5项以上重大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打造10个以上科技赋能文化标杆应用场景,促进100项以上新技术新产品应用推广,建设一批融合示范基地和产业园区,涌现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企业,切实推动文化领域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文化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
霍志静表示,新一轮科技革命正为影视产业注入澎湃动能,北京市将发挥全国文化中心示范引领作用,充分调动各种政策手段,积极优化行业生态,激活市场资源,推动电影行业在创作生产和融合创新上不断出新出彩出成果。
霍志静重点推介了四项政策措施:一是以“创作引领、创作扶持、技术创新、摄制服务”为关键词的“首都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12条措施”;二是推进文化领域技术赋能和成果转化的“文化新质生产力10条”,重点聚焦影视、网络视听、演艺、出版、文旅、文博、媒体融合等7个领域,进一步明确未来5年发展方向;三是不断优化北京宣传文化引导基金,全链条保障优秀作品创作生产,特别设立“高新技术制作”方向,鼓励类型电影、科幻电影、动画电影融入科技创新成果,充分体现对创作方向的引导性;四是影视摄制服务的一站式支持体系。通过系统发力,北京正积极打造电影强国建设的先行样板与创新高地。
据悉,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也将牵头,联合高校实验室、产业公司和著名科研机构共建电影AI科技研究,推动电影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快速走向片场应用,加速产业转化,填补“研发——实操”断层。
一份融合电影、科技与政策的“全景答卷”就此展开。政策“组合拳”落地,标志着中国电影正式驶入“科技引领”快车道,北京正成为全球影视科技要素集聚的“强磁场”。

汇聚头部影视企业 成为全国电影创作的制高点
在北影节的舞台上,政策的宣介和落实得到了更好的推进,让电影从业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享受到政策红利,从而更加积极地投身于电影创作和产业发展的热潮中,2024年,北京电影产业成果斐然。
在第15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论坛上,北京电影家协会推出了《2024年北京电影产业研究报告》,该报告主编、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通过北京作为全国电影创作制高点、全国电影市场风向标、全国电影产业中心圈、全国电影生态示范区、全国电影人才集聚地的五组关键数据,解析北京在国际影视高地建设中所作出的努力。
尹鸿表示,北京已经成为全国电影创作的制高点,在55部过亿电影之中,北京占了三分之一。不仅票房成绩非常好,更重要的是这些电影屡获“五个一工程”奖、金鸡奖、百花奖。
北京也是全国电影市场风向标。去年北京市票房20.9亿元,占全国总票房近5%,其中耀莱影城(五棵松店)年度票房排在全国影院之首。北京影厅单厅上座率全国最高;二是北京人均年观影人次超过了1.8次,在全国各大城市中都有领先性。尹鸿说:“北京人爱电影、看电影是一个悠久传统,直到现在也是一大优势。全国新闻媒体都集中在北京,所以,北京的电影放映对全国都具有风向标的作用。一部电影在北京得到关注认可和欢迎,它就可以辐射和影响到全国其他区域。”
北京也是全国电影产业中心圈。在北京注册的影视企业高达11000家,占全国影视企业的7.4%,数据非常惊人。北京不仅影视企业多,而且企业优质,光是上市公司就有18家,大部分都是头部影视企业。尹鸿说:“北京市各个区都高度重视影视产业,特别是朝阳区注册企业最多,通州、大兴、怀柔也都相对比较聚集。”
作为全国电影生态示范区,北京无论是市属的还是央属的电影企事业单位和相关公共服务机构非常丰富,构成了完整的北京电影文化生态区。
北京也是全国电影人才的聚集地。其中北京电影家协会就有1100多名会员。此外,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有丰富电影人才培养经验的大学也都在北京,可谓是人才荟萃。
从1905年《定军山》的胶片转动,到《流浪地球》的宇宙征途,北京依托北影节的平台赋能、政策护航与科技助力,正以“人才荟萃、创作活跃、市场繁荣”为目标,向全球影视高地迈进。未来,北京将继续以光影为媒,书写属于中国电影的崭新传奇。
供图/北影节组委会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肖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