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省名城联动 | 河州牡丹绽芳华

高原紫斑牡丹基地。

紫斑牡丹朱砂红。
在陇原大地的褶皱深处,一座被誉为“中国牡丹之乡”的古城正以满城芬芳迎接春夏之交。临夏,古称河州,每年“五一”前后,会迎来一年一度的牡丹开放期。届时,紫斑牡丹竞相绽放、花香醉人,众多游客前来寻觅这份视觉与嗅觉的双重盛宴。
河州牡丹 一路“繁花”
牡丹随处有,胜绝是河州。
临夏,一块被黄河水滋润的土地,自古以来山河壮美、风景秀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拥有一个个独具魅力、独树一帜的自然标识、历史符号、人文名片。尤其是这里坐落着丝绸之路上第一座黄河石窟——炳灵寺石窟,传承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歌“花儿”,被誉为“中国花儿之乡”,而牡丹便是“花儿临夏”一张独特名片。
近年来,临夏州深入挖掘紫斑牡丹资源优势,推动紫斑牡丹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发展。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立足牡丹资源禀赋,持续放大文化旅游综合效应,不断拉长牡丹全产业链,以花为媒、以节会友,精心筹备各类以牡丹为主题的文旅活动,实现了牡丹从单一观赏到精深加工、文化创意的融合发展。“河州牡丹”标识品牌越发闪亮,“美丽经济”成为撬动乡村振兴之路的一把“密钥”,一路“繁花”。
千年牡丹 薪火相传
临夏,这座丝路重镇与牡丹的缘分可追溯至盛唐时期。临夏牡丹又称河州牡丹、河州紫斑牡丹,因其花瓣基部有明显的紫色斑点而得名,有着1400多年的栽培历史。相传,文成公主进藏和亲路过临夏住在炳灵寺时留下数株牡丹,经过千百年繁衍发展,留下了家家户户种牡丹的习俗。据考证,在当地供奉文成公主的寺院里有大量牡丹元素的唐卡图案,在出土的金代墓葬中有牡丹砖雕的纹饰。明嘉靖版《河州志》中也有百姓家家户户栽种牡丹的记载。
至明清鼎盛时,“牡丹随处有,胜绝是河州”的诗句,让临夏牡丹与洛阳天香、菏泽魏紫“分庭抗礼”。紫斑牡丹这一独特品系,在海拔2000多米的高原寒风中淬炼出如玉脂般的花瓣,花瓣基部浸染的深紫斑点,恰似丝绸之路上商贾们珍藏的夜光杯酒痕,诉说着千年故事。
以花为媒,以花会友。每年各类牡丹活动的举办,带动了旅游业蓬勃发展。浪牡丹不仅仅是一项民俗活动,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牡丹花节、摄影展、文化展、手工艺展示等活动层出不穷,在丰富游客体验的同时,也为当地群众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除了旅游产业的发展,浪牡丹活动还促进了临夏地区文化交流。2024河州牡丹文化嘉年华以多彩形式宣传“牡丹之城”,推介地方特色,汇人气、促交流、聚商机,展现临夏的独特魅力。
如今,不论是机关厅堂、公园社区,还是农家庭院、街道绿地,处处都能看到牡丹的存在,曾经临夏人“饿了时想馍馍哩,吃饱时看牡丹呢”的梦想早已实现。
产业振兴 满城国色
临夏人对牡丹的喜爱是刻在骨子里的,种牡丹、赏牡丹、品牡丹、画牡丹、雕牡丹、绣牡丹……点点滴滴都是对牡丹的热衷与喜爱。除此之外,临夏人还爱“唱牡丹”!
“上去了高山望平川,
平川里有一朵牡丹,
红牡丹怎比这尕妹耀眼的脸呀”……
在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花儿里,“白牡丹”“红牡丹”“黑牡丹”成为高频词传唱至今,寄托着人们的情感。
河州牡丹不仅装点春光,更驱动着产业发展。紫斑牡丹浑身都是宝,其根、花、种子、花瓣、花蕊、嫩芽、茎叶都具有食用、药用价值,可以加工牡丹酒、牡丹油、牡丹茶、牡丹花芽菜等保健品。紫斑牡丹已成为一个全链条式产业,其“药、赏、食”的功能特性覆盖第一、二、三产业,涉及种植、加工、酿造、轻工、文学艺术、绘画雕刻、餐饮、旅游等物质、非物质文化活动。
在临夏州紫斑牡丹研究会、临夏州振华牡丹园艺科技有限公司等一大批龙头企业的大力倡导下,通过开展牡丹文化宣传、标准技术推广、栽培误区纠正、典型示范引领等途径,临夏人对紫斑牡丹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发展牡丹产业的热情空前高涨,极大地推动了紫斑牡丹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微风夹杂着牡丹的馨香,轻轻拂过,沁人心脾。五月,是临夏牡丹盛开的时节,佛头青、观音面、紫朱砂、梨花雪、粉西施、绿蝴蝶、醉杨妃把“花儿临夏 在河之州”装点得唯美、盛大。
当牡丹纹样邂逅马家窑彩陶,当传统栽培嫁接组培技术,这座丝路古城正以牡丹为笔,绘就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产业振兴协调发展的时代画卷,当牡丹文化月的烟花照亮夜空时,临夏人知道,这片土地上的牡丹从未老去,它只是以新的姿态,永远停驻在最美的花期——每年五月,满城国色如期而至,将绽放出丝路不朽的芳华。临夏融媒 记者 马玉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