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城市先导应用场景落地老工人新村
要说近期上海的城市热词,“量子城市”肯定算一个。
简单来说,“量子城市”就是借助量子理论的“量子化”和“量子纠缠”概念,打造时空联动、虚实相生的数字体系,是上海探索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超大城市治理的新模式。
去年底,上海量子城市时空智能创新基地正式开启,计划落地28个应用场景。首批先导应用场景6个,其中,“美好生活掌中宝”“燃基智网”2个先导应用场景均在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即将于近日开展试点。
量子城市应用场景落地后,社区未来是啥样的?为什么选在这样一个老旧社区进行试点?
曹杨新村,是建于1951年的新中国首批工人新村。目前,曹杨新村老龄化率高达46.5%,老旧住房占比80%。这些天然条件,似乎和前沿科技并不沾边。
但在曹杨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许春辉看来,曹杨新村具有高密度的熟人社会网络和深厚的集体认同感。这种社会资本,在社区数字化转型中,成为宝贵的信任资源,使得居民更愿意尝试新服务。同时,长期形成的社区参与传统,也为各类创新项目落地,提供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若将时间线拉长一点便可发现,曹杨新村始终是前沿风口的试验田。仅近5年的数字化试点就包括:全市首批“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试点、全市首个“一键叫车”“刷脸叫车”便民服务试点、全市首个“区级线上解纷平台”、全区首个为老服务“一键通”项目试点等。这些试点多呈“小而美”,以特定群体实际需求为导向精准触达。
这次的量子城市先导应用场景试点,也有前期的坚实基础——
2023年,曹杨新村携手上海市测绘院发布全市首张“15分钟社区生活圈地图”,随后推出2.0Pro版,打造“数据采集”+“辅助决策”一体化工作平台,探索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数字孪生圈。
“美好生活掌中宝”正是量子城市为应对老龄化社会需求,依托“15分钟社区生活圈”场景设计的产品,对衣食住行等社区服务进行可及性、便利度、精准度的数字化升级。
这一场景依托“随申办市民云”,构建“掌上生活圈”和“社区议事厅”两大功能模块。既有“掌上地图”设施实时查询、“数字集市”便民商业线上服务、“精准触达”消息个性化推送功能,也有“听我一言”居民建议反馈、“投我一票”需求及方案评选、“看我一眼”社区优秀项目展示等功能。
居民可以在手机上,通过VR看到各类社区服务设施的实景和活动空间,实时获得活动信息等数据,并随时反馈意见,选择线上服务或线下参与。这些用户行为,反过来又向政府部门及规划师提供了有效的改进路径。
“燃基智网”则通过打造燃基智网赋能平台,实时对城镇燃气开展“望闻问切”,可有效提升社区的燃气安全。
眼下量子城市先导应用场景试点在即,街道已经频频接到居民电话:“试点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想试试!”
曹杨新村的实践或可说明,老龄化社区并非技术创新“洼地”,反而可能因迫切需求成为试验田。这让记者联想起同样以老旧小区为主的曲阳路街道、临汾路街道,都有类似的数字化应用落地。
它们的共性在于:社区有良好的群众自治共治基础,以需求倒逼技术适配;基层组织有创新执行力,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协同,降低创新成本,最终将顶层设计转化为具体场景。
(来源:解放日报)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