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丝绸之路:中美人文交流的突围与重构

王俊,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特朗普第二任期开启以来,美国政府进一步收紧对华交往与合作,导致经贸摩擦升级、科技封锁深化、地缘博弈加剧。然而,中美关系还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奇特图景:一方面,特朗普政府延续并强化了对华战略竞争的政策框架,为中美人文交流和科技合作设置了重重阻碍,中美关系面临又一轮“特朗普冲击”。另一方面,“China Travel”的鲜活故事、《黑神话:悟空》在美国引发共鸣、小红书的跨洋迁徙等现象级民间交流,却出乎很多人意料,高潮迭起,层出不穷。这种政治关系趋于紧张与民间关系趋于交融的张力,为中国探索对美关系新路径提供了破局契机。
近年来,中美关系总体上不断恶化,两国民间交往同步减少。这与特朗普第一任期的对华极限施压立场密不可分。在第二任期,特朗普延续了“美国优先”的核心逻辑,依然坚持以关税为主要武器对华施压。虽然目前特朗普政府尚未把主要精力用于处理中美关系,但从其在竞选中的涉华言论来看,特朗普政府将更为系统性的对华施压“脱钩”视为基本国策,甚至在民间领域也加大了对中国的打压力度。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第一,特朗普政府继续推动多领域对华“脱钩”,将更多中国企业列入“实体清单”,强化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出口管制,收紧留学签证,暂停院校交流项目。这严重阻碍了中美两国之间的多领域合作与人员交流,并进一步增强“寒蝉效应”。第二,特朗普政府表面上推迟了美国国会将TikTok与中国剥离立法的实施,但要求取得控股权且服务器必须留在美国国内,这种变相“脱钩”举措的目的之一仍是以国家安全为由肃清中国对美影响,减少中美之间的民间互动。第三,特朗普政府设置的对华贸易壁垒,将波及文化产品。例如,美国取消800美元以下商品的小额关税豁免,将直接冲击中国跨境电商平台的小型文化商品出口,削弱民间文化互动的经济基础。
在美国政府“脱钩断链”举措的干扰下,中美民间交往的传统方式受到巨大冲击,但在整个世界已经融为一体的互联网时代,两国社会内在的相互吸引和大众互动的需求仍在顽强持续甚至不断增强,并衍生出不少新的方式,产生许多新的内容。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中国别具匠心的政策规划、优质的文化产品和包容的互动平台,都积极促进了两国人民的良好互动,为民间春意融化政治寒冬提供了助力。
2023年10月,中国推出72/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将美国等53个国家的公民纳入其中,吸引了大批外籍游客涌入中国。在他们镜头的记录下,中国的安全、便捷、美景、美食与文化底蕴真实可见,“China Travel”火爆全球社交媒体,多位美国博主的访华视频获百万级播放量。在“滚雪球”效应下,越来越多的美国游客加入“China Travel”大军,亲身来华感受、了解、认识真实的中国是什么样子,颠覆了其对华刻板印象。
2024年8月,中国首款3A游戏《黑神话:悟空》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娱乐形式结合,一经发售便火遍全球,并斩获有“游戏界奥斯卡”之称的全球年度游戏大奖“The Game Awards”的2024年度“最佳动作游戏”与“玩家之声”双奖。大量美国玩家主动研读《西游记》,通过“小雷音寺”“盘丝洞”等游戏元素展开对中国文化的考据式讨论。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文化输出,形成了“游戏即文化教科书”的传播奇观。
2025年1月,在TikTok禁令实施前夕,超百万美国用户以“洋抖难民”自居,涌入小红书平台。中美人民互晒宠物、交流生活点滴、分享妙招与心得,感受、拥抱彼此的友好和热情,开启了一场出人意料的民间互动活动,网友们感叹“这才是世界该有的样子”。这次交流盛宴打破了西方媒体多年来精心编织的“信息茧房”,也让美国民众看到了中国真实的“异样”。
显然,即便在美国政府想方设法阻止中美民间交流的背景下,两国之间也始终存在稳定且强烈的民间交流需求,中美文化民心相通的基础在优质文化产品的托举下,能够有效突破政治壁垒,成为跨文化共情的载体,助力改善两国人民的彼此认知,增进理解。人文交流具有穿透意识形态壁垒的独特力量。这种存在于美国官方政策与民间天性之间的反差,为我们提供了破除交流壁垒的突破口。
在特朗普2.0时代,中国需以更具韧性与创造力的方式推动中美人文交流,这方面大有可为。一方面,对于特朗普政府的打压政策,可采取“精准对冲”策略。例如,可通过促进非敏感学科的中美联合研究,迂回推进教育合作;鼓励跨境电商优化供应链(如海外仓布局)、差异化选品(如特色文创、国潮设计),保持“微贸易”的对美出口活力,维持民间经济纽带,为推动政府政策调整积累民间动力。另一方面,可借鉴上述案例的成功经验,构建“去政治化”的草根叙事,维持并加深民间人文交流。例如,可为国外游客来华创造更多便利;打造“Z世代大使计划”,邀请一批美国博主来华创作,培育可增进中美民间交往的意见领袖;加大对数字文化产业的扶持,鼓励影视、游戏、动漫等领域孵化兼具创新与全球视角的全球性IP,增强文化产品的全球穿透力;加强民间社交平台联动,构建中美民间交流的“第二轨道”和“去政治化”纽带,等等。
展望未来,如果我们能充分认识到民间交往是中美关系的源头活水,深入了解中美民间交往的愿望与内生动力,顺势而为,乘势而上,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和配合中美民间交往,就一定能够更好维系中美之间这条“看不见的丝绸之路”,进一步增加中美民间交往、交流与合作,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并为两国在其他领域的交往与合作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审核:李小华、戚易斌、卫芸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