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海寄深情!中国有研与思南的乡村振兴答卷
有一种情谊,无惧岁月的洗礼;有一种携手,跨越山海的距离。2017年,中国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有研”)与思南县结下定点帮扶的情谊,自此命运相连、共沐风雨。

“既有责任,又有感情!”多年来,中国有研围绕“思南所需、企业所能”,谋全局之势,行长远之策,持续创新和完善帮扶机制,不断激发内生动力。据统计,2017年至今,中国有研已累计投入帮扶资金2500万元,引进各类资金6000万元,推动实施帮扶项目85个,并为当地培训专业技术人才5000人次。 在推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一幅央地携手、苦干实干、业兴民富的锦绣画卷正在思南大地铺开。
真帮实扶 当好美丽乡村“建设者”
在思南县邵家桥镇珠池坝村,一座名为“春晖积分超市”的小屋成为乡村治理的“智慧中枢”。村民通过遵守村规民约、参与志愿服务、美化环境等行为积累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
“过去垃圾乱扔、邻里纠纷频发,现在家家争当文明户,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珠池坝村党支部书记田光生说,通过这种模式进一步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
珠池坝村是中国有研定点帮扶村。在开展定点帮扶工作中,中国有研以“特色田园乡村”集成示范点建设为抓手,投入无偿帮扶资金40万元、协调其他资金160万元、协调物资折价200万元,实施珠池坝村村庄整治项目,支持建设“新时代文化广场”,组织村民开展文艺活动;维修太阳能路灯、打造“庭园果园”,让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提升。珠池坝村因此获评“省级甲级乡村旅游村寨”,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00万元。

施工中的知青屋。
同时,中国有研还充分挖掘“孝爱文化”“知青文化”,弘扬明朝将领邓子龙将军的爱国情怀和讲好邓子龙将军在思南的故事,建设邓子龙将军纪念馆、村史展示中心、知青屋、孝爱广场等,重塑珠池坝村孝爱文化、乌江文化、传统农耕文化,打造一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文化示范,以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成为广大群众乡村旅游“打卡点”,为当地文旅产融合发展注入新动能。
产业发展生机勃勃,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文明乡风浸润心田……在珠池坝村,一幅产业兴旺、环境优美、邻里和睦的乡村振兴“诗意图景”已然展开。
产业振兴 激活乡村“造血”功能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中国有研结合思南实际,将产业帮扶作为促进发展、增加群众收入的重要手段,“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支持思南县产业发展,增强当地自我造血能力。

珠池坝村柚子产业园。
眼下,正是蜜柚春管的关键时期。珠池坝村1000余亩柚子基地里,村民们正忙着除虫、剪枝、施肥,忙得不亦乐乎,为实现柚子丰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好产业离不开好管理,科学有效的管护是提升产量确保质量的关键。”中国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下派到该村的第一书记吴桂勇介绍,2023年,集团投入帮扶资金实施水肥一体化项目,通过自动化灌溉和施肥系统提升柚园抗旱能力,让柚子产业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农民致富。
“这个项目实施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我们去年的柚子受气候影响小了,品相更优,产量也好,总产量达60余万斤,综合产值突破300万元。”正在基地查看柚果管护情况的珠池坝村党支部副书记邓万进说,项目的实施让柚子产业从传统种植到科技示范,成为当地的“致富果园”。
中国有研院士团队将稀土农用技术引入果园,计划2025年建成草莓大棚,探索“稀土+农业”新模式。这一创新有望实现四季采摘,推动“农旅融合”发展,让珠池坝村成为“吃在农家,游在四季”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草莓大棚。
聚焦“强村富民”三年行动,中国有研投入50万元帮扶资金,采取无土栽培、稀土农用等技术,实施思南县首个“无土栽培”农业项目,引入草莓品种,形成春冬有草莓,夏秋有李子、葡萄、柚子等应季精品水果,将珠池坝村打造成一年四季都有采摘体验项目的观光休闲农业乡村。
村里有了产业,村民有了奔头。通过不断丰富产业结构和增收渠道,群众通过就近务工、入股分红等方式实现稳定增收,2024年珠池坝村脱贫人口人均收入达11757.64元,同比增长18%。
除了因“村”制宜之外,中国有研还因“产”制宜,围绕思南县“一主两辅”农业产业发展现状,积极发挥集团在组织、科技等方面优势,重点从资金、技术、品牌、市场等方面持续加强对思南县黄牛产业的帮扶指导。2024年,中国有研投入帮扶资金150万元支持建设思南黄牛国家级原种场项目,从育种、鲜肉加工到市场拓展全链条帮扶。通过引进先进繁育技术,思南黄牛的良种化率提升至80%,鲜肉加工厂年产能达500吨,带动200余户农户参与养殖,户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
真金白银投,倾智倾力帮。2024年度,中国有研累计投入无偿帮扶资金350万元,重点支持5个产业项目,并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广“稻油轮作”等高效种植模式,惠及3000余户农户,耕地亩均产值提高30%。
人才筑基 为乡村振兴“添智”赋能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国有研与思南县建立定点帮扶关系以来,充分发挥人才和教育优势,连续8年开展“有研金色希望”教育帮扶行动、支持有研邵家桥幼儿园建设、丽景社区青少年课后辅导课堂等,构建了从基础教育到人才培训的全链条支持体系。
丽景社区是思南县最大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共安置易地搬迁群众2016户8700多人,其中除大学外的各阶段学生有1700余名。
为切实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生假期生活单调、作业缺少辅导等问题,每年暑假,中国有研研究生院的支教志愿者团队都会来到思南,为孩子们提供课业辅导、兴趣课程和心理疏导,给孩子们带来知识、陪伴与温暖,让他们的暑期生活变得充实而快乐。

中国有研研究生在珠池坝村开展暑期支教。
支教志愿者张舒婷说:“我们不仅教知识,更希望能帮助这群小朋友获取书本以外的知识,让他们能够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激发孩子们对世界的探索欲。”8年来,累计150余名硕博研究生奔赴思南,成为孩子们心中的“希望使者”。
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中国有研重点聚焦基层干部、专业技术人才、致富带头人“三类”群体,支持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按需培训”实用人才,通过技能培训拓展当地务工人员就业渠道,做好脱贫人口的稳岗就业工作,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
2024年开展培训1100余人次。其中重点围绕思南“一主两辅”产业技术人才开展肉牛疫病防控培训,使思南黄牛存活率提升至95%;开展茶产业绿色种植技术,带动2000亩茶园通过有机认证,亩均增收1500元。

思南黄牛。
围绕党的理论建设、基层干部履职能力提升、乡村振兴等内容培训基层干部450人次,围绕就业创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致富带头人培训等内容培训乡村振兴带头人300人次,围绕牛畜禽、茶叶、果蔬等领域培训专业技术人才350人次,全年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11期,进一步提升“三类人才”培训的精细化、精准性、实用性。
此外,中国有研高度重视挂职干部和第一书记定点帮扶选派工作,坚持选派政治素质好、工作作风实、综合能力强、责任心强的优秀干部投身帮扶工作。截至目前,先后派出8名优秀年轻干部到思南县挂职或驻村,做到按期轮换,确保帮扶工作接续推进。
消费帮扶 畅通渠道促进增收
思南是农业大县。为了助力地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中国有研坚持把消费帮扶作为帮助群众增收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挥企业在市场、平台、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大力推介宣传购销思南农产品。通过消费帮扶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市场引导,把“土特产”培育成大产业,把“小农户”带入大市场,带动村集体经济壮大和农户持续增收致富。
积极采取“展会+消费帮扶”“电商+消费帮扶”等方式,组织思南县相关企业参加“央企消费帮扶迎春行动”“央企消费帮扶聚力活动”等国务院国资委主办的专项活动,线上线下多渠道推动思南农特产品“黔货出山”。协调思南县红薯加工龙头企业入驻央企消费帮扶电商平台,进一步拓展客户群和市场销路。
同时,中国有研还将参与消费作为帮扶突破举措,充分利用集团内外销售渠道及合作单位优势,动员集团工会、各成员单位、职能部门和广大干部职工采购思南农副产品,全方位帮助思南进行产销对接,2024全年购买和帮销农副产品446.93万元。有效促进了当地农产品市场开拓和品牌推广,为企业和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一笔笔资金陆续投入、一个个项目落地见效,一项项民生实事惠及城乡……从首都北京到乌江之畔,中国有研与思南的协作跨越山海,结出累累硕果。柚香四溢的果园、书声琅琅的课堂、文明和谐的村寨,皆是东西部协作的生动注脚。未来,这场“山海情”还将继续书写,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