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开启的这场运动,催生了一个区域转型发展典型案例


20世纪60年代起,中国在广袤内陆开展了一场以工业、交通和国防科技为基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运动,包括在西南、西北地区实施的“大三线”建设,在一、二线省区腹地开展的“小三线”建设等。
作为全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上海在“三线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上海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响应号召,以实际行动铸就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
「全力支援“大三线”」
在“三线建设”中,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的工业基地和科技文教中心,承担了342个搬迁项目,涉及458家工厂,包括钢铁、机械、仪表、电机等重工业企业以及纺织等轻工业企业,主要迁入地为四川、甘肃、重庆、贵州、陕西等重点区域。
在搬迁策略上,大部分企业采取“一分为二”的方式,即在保留原厂的基础上将部分设备和人员迁至内地建立新厂。一些大型企业还承担了多项支内任务,如上钢五厂分别派出人员支援“大三线”的江油钢厂、华东“小三线”的江西新余钢厂以及上海“小三线”的八五钢厂。
在搬迁过程中,上海优先保障“三线建设”所需的关键设备和专用设备,并选派大批优秀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和骨干工人。上海机电系统先后从近百家企业抽调4万多名职工和近万台设备,分赴新疆、甘肃、陕西、四川、贵州、湖南、江西等地。
1969年,“三线建设”掀起建设高潮。在冶金领域,上海重点支援昆明钢铁厂的扩建工程,派遣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和技工前往昆钢,并落实设备的成套供应。在机械工业领域,上海通过工厂迁建、援建等方式,对湖北十堰第二汽车制造厂、贵州遵义长征电器基地等重点项目进行大力支援。
中央还决定建设若干个科研生产基地,以大力发展航天事业。其中,就包括由上海和贵州共建的航天工业基地。为此,上海派出勘测设计施工单位,并从机床厂、齿轮厂、机器厂、无线电厂等单位抽调人员和设备参加基地建设。
「积极筹建“小三线”」
除了“大三线”建设,上海还在邻近的皖南、浙西等地区建设“小三线”基地。从1965年至1988年,上海“小三线”建设历时20余年,累计投资7.5亿元,先后动员5万多名职工,建成81家企事业单位。上海“小三线”建设因规模大、门类齐全、人员集中,成为全国“小三线”建设的典范。
一是采用“一厂包建,全行业动员”模式。如八五钢厂生产钢材,由上钢五厂包建;光明机械厂生产炮筒,由上海自行车厂包建;光辉器材厂生产炮弹引信,由上海手表三厂包建。
二是构建较为完善的生活保障体系。交通部门开辟水运和陆运两条运输线路,确保建设物资和生活必需品能够及时运抵工地;卫生部门派遣专业医疗队前往后方基地,提供医疗支援;在职工子女教育方面,先后筹建数十所幼儿园、小学和中学。
三是在新产品研制、新技术开发领域取得显著成果。如跃进机械厂在热处理新工艺方面的创新成果,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上袜八厂司炉工鲁天福通过改进锅炉结构,成功将热效率从50%提升至75%,节煤率达到20%。
1980年,伴随改革开放步伐,“三线建设”企业的民品生产扩展至60多个品种。其中,培新汽车厂试制成功的液压可翻式平头双排座驾驶室牵引汽车,在全国“东风”改装车展品会上荣获“新产品试制奖”。
1984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小三线”要搞活的指示精神和全国“小三线”工作会议提出的“调整、改造、发挥作用”方针,上海启动对“小三线”建设的系统调整。几年后,顺利完成相关企事业单位的无偿移交工作。
「历史贡献与时代意义」
在“大三线”建设中,上海率先投入人力、物力和设备、技术,支援内地建设与完善了仪表、冶金、化工、轻纺、电业、纺织、交通、邮电等多个工业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全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状况,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民用领域,上海“小三线”企业累计发电50.75亿度,生产钢材65.54万吨、水泥312.52万吨、机床9161台、汽车3422辆,显著推动支援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与经济社会发展。
安徽宁国在接收上海“小三线”企业的过程中,共吸纳了14家单位,包括大金属切削机床、锻压设备和各类汽车等资源。通过积极改造与利用,至1987年实现工业产值新增2560万元,利税增加367万元,形成了在全国颇有影响力的“宁国现象”,成为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典型案例。
(作者: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 殷飞飞,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卢伟)
原标题:《20世纪60年代开启的这场运动,催生了一个区域转型发展典型案例》
栏目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雍凯
来源:作者:殷飞飞 卢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