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生活|无影灯下的暖阳
潮新闻客户端 聂钦

翻飞的衣角
“25床呼叫!”
“35床呼叫!”
电子屏上红灯不停闪烁,此起彼伏的电子提示音在护士站急促回响。
“潘老师,25床要打胰岛素了。”
“雷老师,35床盐水挂完了。”
“陈老师,手术室通知,33床马上要手术了。”话音未落,三道白色身影已消失在病房转角。
走廊尽头,一个熟悉的身影正向门口疾步走去,是主治医师季恩科,正是他通知我今天来为小舅子办出院手续的。我赶紧追过去。只见季医师一路小跑直奔急诊室,白大褂下摆随着脚步上下翻飞,犹如一对天使的翅膀在扇动。我追在他后面喊了一声:“季医生!”
“你先等一下,我这里有个病人要抢救!”季医生没有停下脚步,回头答了一句就向抢救室跑去。
中国有句古话“急惊风遇到慢郎中”。可在金华市中心医院急诊一楼创伤外科,只有走路带风的“急护士”和白大褂下摆猎猎作响的“急医生”。
违心的红包
季医生白大褂翻飞奔向急救室的身影,忽然与我脑海中三个月前与他初遇时的场景重合起来。当时,他也是这样一路小跑前来急诊室会诊,并将小舅子转到创伤外科的。
小舅子自去年12月初入院,至今已近百日,通过4次清创和两次植皮手术,终于保住了他的生命和右腿。
去年入院前几天,他发现右腿上有一块像硬币大小的红斑,以为是挠痒时无意识地挠破了皮,就没有引起重视。可过了几天,这个“小伤口”不仅没有愈合,甚至开始出现伤口表面红肿痛、扩散至整个小腿,并出现发烧、腹泻等全身症状。
意识到情况不对后,家里赶紧把他送到县人民医院就诊,首诊考虑“右下肢静脉血栓伴软组织感染”,医生根据经验给予抗感染及抗凝治疗,但病情仍持续恶化,建议马上转往上级医院救治。
旋转着蓝色光芒的120急救车,一路急促鸣叫着,把我们快速送到金华市中心医院急诊科。检查发现是“坏死性筋膜炎”(俗称“食肉菌感染”),小腿肌肉已经大面积坏死。
急诊科陈国豪医生紧急为患者实施了床旁筋膜室切开减压手术。他说,这个手术就如同给肿胀组织开窗减压,如果不及时手术,将会导致下肢肌肉持续水肿,进一步缺血性坏死。
病人本身有糖尿病、高血压和肝硬化等多种基础疾病。还因为肝硬化、严重感染和营养不良导致白蛋白极低、血糖飙升、凝血功能差、大量腹水,生命垂危。
创伤外科主任倪晓伟找我们家属谈话,告诉我们,坏死性软组织感染是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导致皮下组织、筋膜和肌肉坏死的严重感染性疾病。它就像皮肤下的“食肉大军”,一旦入侵,就会迅速蔓延,把好好的皮肉啃得千疮百孔。
这病虽然罕见,可一旦中招,其病程发展飞快,常伴有感染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致死率和致残率极高。
倪主任说,据统计,约有20%~30%患者在住院期间不幸去世,仅有一半患者能直接出院,可出院后还需经历长期的康复过程。不幸的是,还有10%~20%的患者最终不得不接受截肢手术。
看上去有点瘦小的倪主任,说起话来却干脆有力。他打开电脑,指着检查报告说:“患者坏死性筋膜炎情况严重,最有效快速的办法就是截肢。不截肢就需进行多次手术清创,术中需广泛切开并彻底清除坏死组织,清除干净后还需植皮,不但风险大,费用也高,你们家属配合的话,我们医生肯定尽最大的努力去医治。”
作为家属,我们肯定希望既保命,又保腿,我们恳请倪主任尽量帮我们想想办法。
我们家属私下商量时,同去的舅舅说:“听说手术都要给医生送红包的,医生收了红包会尽心点。都说金华人是‘金华牛’,脾气倔,我们也准备个红包跟医生搞好关系吧。”
倪主任再次找我们谈话时,舅舅就把红包偷偷塞到他抽屉,倪主任发觉后拒不接受,几番推辞,把红包硬还给了我们。临出门时,舅舅再次把红包悄悄地塞进了他的口袋,倪主任这次没有拿出来,我们也终于放心了。
温暖的发票
由倪主任和季恩科、蔡弋医生及陈丽君护士长带领的护理人员组成的医疗团队,通过全院会诊制定了综合方案:一方面用强效抗生素抗感染,输血浆和白蛋白补充营养,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另一方面在患者情况稳定后,通过多次清创手术和负压引流,逐步清除坏死组织。
入院一周后,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医疗团队实施了下肢皮肤及皮下组织感染的切除性清创术。
术中发现患者的右下肢肌肉、筋膜组织广泛水肿,其中小腿腓肠肌,比目鱼肌及筋膜组织部分坏死,便为其去除了右腿部分坏死的肌肉跟筋膜,同时减胀引流,以减少毒素吸收及细菌负荷。
因感染范围大、凝血功能差导致渗血多,准备为患者输血浆时,又发现病人血浆过敏,病情远比预想的困难和复杂。
我和丈母娘在病房等候,老人家坐立不安,一趟一趟去手术室楼下的电梯口去打探,后来就索性守在病区门口了。
病房责任护士潘丽珊见状,微笑着过来,拉着她的手用土话安慰她:“阿姨,没事的,倪主任手艺危险好咯,手术肯定没问题,你就放宽心,坐在病房等吧。”她这才放心一些。
手术持续了两个多小时,终于成功完成。
术后第二天早上,看着躺在病床上,插着各种管子的小舅子,我们的心情也有些沉重。
窗外雾气蒙蒙,铅灰色的云层低垂,对面的住院大楼,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只有窗前的枯枝,划破铅色的天幕。病房里虽然开着空调,还是感觉有点冷嗖嗖的。
上班后,倪主任带着科室医生来查房。隔壁床是个因车祸脑部受伤的患者,检查时,倪主任指导几名规培医生查看病人的CT胶片,要他们找出病灶,查找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然后给他们一一指导讲解。看得出几名规培医生很是紧张,倪主任一定是他们眼中的严师。

倪主任和科室医生在查房。
到了我们床,倪主任检查后说:“手术效果不错,但感染灶比较深,考虑病人的基础条件不能一次性清创太深,先休养几天,准备下次清创手术。”
倪主任从兜里掏出一张发票递给我:“前几天你给我的红包,我已经给你们交了住院费,你们家属也不容易,这是发票,请你拿好。”
我接过还带着手温的发票,一下子不知道说着好。倪主任握住我的手说:“医生的尊严比红包更贵重,请你放心,我们团队每个人都会尽心尽责的。”
原来,倪主任那天为了让我们患者家属放心,暂时收下红包,背后却悄悄地帮我们交了住院费。
此时,窗外雾气已经散尽,冬日的暖阳照进了病房,整个病房都温暖了起来。站窗前的倪主任,洁白的大褂在阳光下白得有些耀眼,瘦小的身影被拉得很长。
暖人的土话
当天手术还没结束,潘护士就到病床边忙着安装各种监测仪器。
患者一回到病房,护士们就开始忙碌地开展各项护理流程。潘护士还利用这个机会,教新来的实习生如何调整负压引流装置,她细心地将引流管弯出特定角度,妥善固定,对实习生说:“既要让患者舒适,也要保证引流效率,同时还要避免导管滑脱,这是对我们的基本要求。”
夜深了,监护仪仍然有规律地鸣响着,由于需要定时监测肌酸激酶,血糖血压,夜班护士每隔一小时,就要轻手轻脚地进来检测、记录。
陈护士长安排了杜苏群、潘丽珊、雷美燕等几位高年资护士作为主管护士。主管护士每天一上班就来到病房,询问患者进食情况,查看伤口敷料状态,同时关心患者的情绪,真诚地安慰鼓励他。陈护士长也每天抽时间来病房查看护理情况。
由于家里忙,我只能先回家,留下70多岁的丈母娘一个人在医院守护。老人家普通话不是很好,且又耳背,人生地不熟,我也有些放心不下。后来她告诉我,潘护士和雷护士她们会用土话耐心地和她交流,每次进出病房,都会特地到床边关心问候,安慰她。
对于潘护士她们来说,这只是再平常不过的一幕,但在我们患者家属眼里,恰是医者仁心的最佳注脚。

护士长带领护理组给患者检查伤口情况。
我不在医院时,都是由主治医生季医师和我电话沟通。每次他都详细告诉我小舅子病情发展,耐心解答我各种疑问。
小舅子术后伤口创面大,换药如受刑。每次换药,丈母娘都要找主管的蔡医生亲自换药。她说,别看蔡医生长得高高大大的,换药却像她们女人绣花那么耐心仔细,用镊子夹着消毒棉球,一点一点将纱布蘸湿浸透,再小心地揭开纱布,伤口不会撕裂,渗血量少,就不会痛得那么受不了。
春天的翅膀
以后差不多每隔10来天做一次清创手术,经历了4次清创手术,小舅子血糖和营养指标逐渐恢复正常。
1月底,成功完成了人工皮缝合手术。2月中旬,又进行了自体皮肤移植手术,术后恢复良好。
一周后,倪主任让小舅子下床走动走动,锻炼一下已经有些僵硬的膝关节。我和丈母娘扶起躺在病床三个多月没有下地的小舅子,在拐杖支撑下,他颤巍巍地站起来,伸出还呈紫红色的脚掌,迟疑地接触地面,像新生儿学步一样,慢慢地迈出了一步。经过六次手术,他终于能重新站立、走路了。
昨天接到季医生通知,可以出院了。今天一大早,我就从家里出发,迎着晨曦,向着初升的红日,开车近两小时赶到医院了。
季医生从抢救室回来,再次检查了伤口,确认创面恢复良好,植皮已经基本成活,可以出院进行后续康复锻炼。
蔡医生帮我办理出院手续,一一交代了回去后伤口换药的注意事项,叮嘱我有情况随时回来复诊。
为了方便照顾小舅子,我们想回当地医院的手足外科,继续康复锻炼。倪主任帮我们联系了当地医院的手足外科主任,向他仔细交代了病情和康复锻炼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潘护士来到病房,再次对我们细说了一遍病人回去后饮食、护理、康复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她还加了我微信,让我把换药时的创面情况拍给她,她会及时反馈给医生,方便医生给出相应的指导意见。
临近中午,所有出院手续都已办好。走出医院大楼,玻璃幕墙在阳光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
暖阳下,花已开,春已至。大楼前,垂柳鹅黄,樱花如雪,桃花争艳,雀跃枝头相唱欢。

樱花如雪。
大楼走廊上,那些白大病愈患者给创伤外科医生和护士送锦旗依然带风而行,翻飞的衣角掠过樱花的枝影,化作春天的翅膀,带着温暖,带着希望,穿梭于无影灯与病房间,对抗病魔,守护生命。
特别说明:本文专业医疗知识和图片,由金华市中心医院创伤外科潘丽珊护士提供,并对本文提供了宝贵的修改意见。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