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邮轮旅游消费潜力,推动上海由“流量高地”向“留量枢纽”升级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发展入境消费、扩大文体旅游消费等重点任务,而这些与邮轮旅游密切相关。
3月16日,“海洋光谱号”和“阿依达星辰号”邮轮先后抵达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两艘邮轮共搭载近7000名旅客入境,其中外国旅客近5000人,刷新上海邮轮口岸重启运营以来单日入境外国旅客人数纪录。上海国际邮轮港是亚洲第一、全球第四的邮轮母港。推进邮轮旅游发展,是上海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为此,应锚定“中国入境旅游第一站”目标,通过政策创新、业态升级与数据赋能,探索从“流量高地”向“留量枢纽”的跃迁路径。
政策红利释放:上海邮轮旅游的复苏与进阶
入境游“第一站”效应加速显现。2024年,上海接待入境过夜游客超605万人次,同比增长超八成,其中外国游客达480万人次,同比翻了28倍。这一增长得益于多重政策叠加:国家移民管理局推行的“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结合吴淞口港“一站式”服务优化(如多语种志愿者、外币兑换专窗),极大提升了国际游客的便利性。以2025年3月16日为例,两艘邮轮近7000名入境旅客中,85%适用免签政策,其中60.9%为单方面免签,28.2%为240小时过境免签。
邮轮经济能级持续跃升。上海国际邮轮旅游度假区建设快速推进,海上世界综合体、邮轮主题书店、潜水体验场等新业态相继落地,形成“邮轮+文旅+消费”融合场景。国产邮轮“爱达·魔都号”的投入运营,更成为市场复苏的催化剂——其航线覆盖日韩、东南亚及中国香港,2024年暑期累计接待旅客超70万人次,推动上海邮轮经济景气指数攀升至102.13,进入韧性恢复期。
政策与产业协同深化。《全面推动上海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明确提出建设“世界级邮轮旅游度假区”,并将免税购物城、邮轮过夜经济纳入重点规划。宝山区推出的“樱邮联动”专线,串联顾村公园与邮轮港,实现跨区域客源互送;长滩观光塔、邮轮文化博物馆等夜间经济项目,则为国际游客提供“从舱门到城市”的全链条体验。
发展瓶颈:需破解“流量大、留量小”的核心矛盾
尽管成绩斐然,上海邮轮旅游仍面临三大结构性矛盾:
第一,港城融合不足,消费能级不高。吴淞口邮轮港周边商业空间闲置率高,消费以基础零售为主,缺乏免税购物综合体、文化演艺中心等高附加值业态。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国际知名港口如迈阿密,其邮轮旅客岸上消费占比达60%,而上海仅为30%。
第二, 航线同质化,高端客群渗透率低。上海母港航线中,80%集中于日韩短线,中长航线及文化主题航线供给不足。低价竞争导致客群消费能力受限,甚至出现“旺季不旺”现象。
第三,数据统计分析略显粗放,对决策的精准支撑不足。目前,对行业数据统计仍略显粗放,缺乏对游客行为、商户效益的精细化分析,数据对决策的精准支撑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学决策。
路径创新:从“过境通道”到“留量枢纽”的三维突破
从港城融合角度来说,应构建“消费极核”与“文化地标”。一方面是加强空间联动,如规划“吴淞口—北外滩”水上巴士专线,串联杨浦滨江工业遗存、北外滩艺术馆等资源,推出“邮轮+非遗体验”联票,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另一方面是推动业态升级,如建设滨江免税城,配套沉浸式演艺中心与邮轮主题夜市,激活夜间经济。
从政策创新角度来说,应优化航线供给与服务体系。一是航线多样化,简化沿海多点挂靠航线审批,开发“长江口古船考古实景体验”“江南非遗手作工坊”等文化主题长航线,吸引东南亚高端客群。二是服务便利化,进一步优化电子支付通道,开发多语种AR导览系统,覆盖“建筑可阅读”“非遗工坊”等场景。
从数据驱动角度来说,应构建大消费生态圈。一是打造智慧化产业生态,依托“一网通办”平台,建立游客消费行为、航线运营效益等数据监测系统,精准指导业态布局。二是联合国际媒体制作纪录短片,通过传播“上海故事”,提升邮轮品牌触达率。
上海邮轮旅游的勃兴,既是城市能级提升的缩影,更是中国扩大开放、深化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未来,上海邮轮旅游应实现功能跃迁、体验跃迁、能级跃迁,将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升级为“国际消费极核”,联动免税城、主题公园形成“24小时活力区”。通过“邮轮+”项目,与“科普”“动漫”“电竞”“演艺”“康养”等跨界融合,吸引年轻家庭与银发客群。依托长三角一体化,打造“上海—东南亚”黄金航线网络,成为亚太邮轮经济核心枢纽。上海有望以更开放的姿态、更丰富的体验、更智慧的服务,向世界递出一张崭新的“东方邮轮名片”——这里不仅是航线的起点,更是文化与消费的汇聚之地。
(作者为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亚洲邮轮学院教授)
原标题:《激发邮轮旅游消费潜力,推动上海由“流量高地”向“留量枢纽”升级》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张海峰 摄 图片编辑:曹立媛 编辑邮箱:shhgcsxh@163.com
来源:作者: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