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秆儿哨的百年传承
一截寻常的高粱秸秆经过匠人之手,竟能化作音色清亮的乐器,吹出《绣金匾》的婉转、《小拜年》的热闹,甚至与唢呐同台“飙音”不落下风——这便是被誉为“关东一绝”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粱秆儿哨。

高粱秆儿哨的历史可追溯至清代光绪年间。刘氏先祖刘永泰为躲避战乱,从河北保定逃荒至我市大榆树镇两半屯村。在困顿岁月中,他将高粱秸秆雕刻成哨,以哨声排遣愁绪,逐渐摸索出吹奏民歌的技巧。这项技艺历经四代传承:从刘永泰即兴抒怀的“苦中作乐”,到其子刘芳春的农闲合奏,再到刘学仁少年时与知青张胜良的“青纱帐二重奏”,最终在2009年成功入选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完成从乡野技艺到文化瑰宝的蜕变。
看似简陋的高粱秆儿哨,实为民间智慧的结晶。选取东北黑土地孕育的优质高粱秸秆,仅需割开条形表皮、挖出部分内瓤,分分钟即可制成。其奥秘全在“以气驭音”——无音孔、无按键,仅凭双唇控制气息强弱与角度,便能演绎京剧的铿锵、二人转的欢快,甚至模拟人声的“咔戏”效果。刘学仁的绝活《喇叭牌子》中,哨声时而如百鸟争鸣,时而似溪流潺潺,令观众惊叹“秸秆竟有万种风情”。

73岁的刘学仁带着高粱秆儿哨走过了54年艺术生涯。他不仅组建农民演出队,将《瞧情郎》《绣金匾》等曲目吹进千家万户,更让这项乡土艺术登上大雅之堂:2002年中华民间绝技大赛银奖、央视《夕阳红》专题报道、四平春晚与“00后”传承人李放的跨代合奏……尤其令人瞩目的是,他创新融合“吹铁片”“鸳鸯板”等技法,开发出《上下句吹奏二人转》等新形式,使古老技艺焕发现代活力。
在大榆树中心小学的课堂上,刘学仁手把手教孩子们制作高粱秆儿哨。“切口要斜45度”“吹奏时嘴角微收”……这些凝聚百年经验的口诀,正通过新一代的稚嫩哨声延续。2022年起,他定期开设非遗课程,并筹备“高粱秆哨农民演奏团”,将家族传承转化为公共文化资源。“以前觉得这就是个‘秸秆玩具’,现在明白它是咱黑土地的文化密码。”一名学生举着自制的哨子兴奋地说道。
高粱秆儿哨的百年回响,见证着民间艺术顽强的生命力。正如刘学仁在央视镜头前吹响的那曲《东方红》,这截小小的秸秆,正以最质朴的方式,讲述着黑土地上的文化自信与传承力量。
来源:公主岭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