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江一河”处处皆风景,成为新质生产力承载地


杨浦滨江,东方渔人码头附近的蔷薇花进入盛花期,形成了一道绵延百米的花墙,与锈迹斑斑的工业遗存交相辉映,市民游客陶醉于这片水岸春景。
苏州河畔,樱花树下,露天书市“淘书乐·樱花谷旧书市集”如约而至,特意赶来的爱书人、路过的市民游客,在这方空间中沉浸书香、以书会友。
昔日的“工业锈带”,在花影摇曳间描绘着“生活秀带”的美好图景。
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在杨浦滨江提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以人民城市理念为指引,这些年,上海在贯通改造提升“一江一河”两岸公共空间中,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将更多更好的滨水资源留给人民群众。
“一江一河”如今处处皆风景。
城市记忆被唤醒激活
杨浦滨江复兴岛段,船台公园经过近一年时间的改造,即将开放,与市民游客见面。坐拥1.3公里黄浦江岸线,船台公园的前身是中华造船厂,这里见证了中国近代造船业的发展。
船台是造船最后成型的场地,也是公园得名的由来。公园内保留了原本的2号和3号船台,也保留下船台原有的百分之二十的倾斜,这样的设计为了让船只可以利用自重入水。公园开放后,市民游客可以在此感受与想象当年大型船只入水时的壮观场景。
杨浦滨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称作“世界仅存的最大滨江工业带”,去年以来,不仅复兴岛段的工业遗存在经历更新,南段沿线的绿之丘、明华糖仓、永安栈房等历史建筑群,也在加快华丽转身的步伐,将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艺融合社区。
“一江一河”改造提升不只是物理形态、功能定位的改变,更是文化内涵与城市精神的流动与传承。
去年11月初,习近平总书记给杨浦区“老杨树宣讲汇”全体同志回信,对他们表示亲切问候并提出殷切希望:“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希望你们继续讲好身边的生动故事,带动更多市民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积极参与城市建设和治理,共建和谐美丽城市,共创幸福美好生活。”
“老杨树宣讲汇”的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们,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过去半年来,“老杨树宣讲汇”线上线下活跃在宣讲工作的第一线,讲好新时代上海城市发生的可喜变化,宣传好人民城市理念。

杨浦滨江
老建筑有了新的生命
“一江一河”是上海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也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沿线曾遍布工厂和仓库。上海在改造提升“一江一河”公共空间时,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留住历史文脉、城市记忆,保护与活化工业遗存。
滨水区域,很多工业遗存与老建筑被赋予新的功能,有了新的生命。
在黄浦滨江,建造于百年前的1号船坞,现在是上海中心城区最大的滑板极限主题时尚运动公园,近年培养了不少滑板运动的“好苗子”;在苏州河静安段,百年老仓库改造而来的瑞典知名文化艺术机构——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是上海艺术爱好者高频“打卡”的文化空间,吸引国际顶级时尚品牌路易威登等将此作为品牌秀场。
上海对“一江一河”岸线的工业遗存、老建筑的焕新,不是造“盆景”,而是深度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徐汇滨江南段,一到周末人头攒动。这里是集艺术展览、文化演艺、商业休闲、运动户外等于一体的城市微度假场域。有百年历史的上海水泥厂焕新而来的西岸穹顶艺术中心、同为工业遗存的油罐艺术中心,新建的西岸美术馆、西岸大剧院、西岸梦中心等文化与商业业态,各种文旅商体展场景融合呈现。市民游客漫步滨江,享受自然风光,感受上海的商业与文化活力。

徐汇滨江
人民乐享的公共空间
“一江一河”岸线贯通后,这几年,上海持续推进对岸线空间的改造与提升。大量滨水公共空间被“唤醒”,引入了更多的文旅商体展融合业态,注入了更便利的生活化功能。滨江水岸的魅力被激活,市民游客开心而来,尽兴而归。
蜿蜒的苏州河畔,充满浪漫气息的凡·高、莫奈等大师的画作,跃然“飞”上历史老建筑的墙上。在数字化技术的“加持”下,这些画作幻化成绚烂光影,流光溢彩。这两年的节假日,静安苏州河段上演的“光影秀”成为上海节庆活动一大亮点,吸引市民游客纷至沓来。
在“一江一河”交界的北苏州河路上,“北外滩河缤鲜花集市”在每周六和节假日开放。开在河滨大楼底层的新艺花行创始人王兴国说:“北外滩河缤鲜花集市”不仅带旺了花行的生意,也吸引了更多高品质店铺入驻,让周边的休闲氛围更浓了。
去年9月,浦东滨江畔的世博文化公园南区开园,自规划公布伊始就广受关注的“双子山”建成开放。早在2017年,上海公开向社会征集世博文化公园设计建设意见,2.24万名上海市民参与了意见征集。一些市民代表提出,想在园内建山,在山顶饱览浦江两岸的秀丽风光及世博场馆等宝贵遗存。上钢三厂退休职工吴正江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现在的世博文化公园规划范围内,曾有一座由废弃钢渣堆积成的山,“山顶可以看龙华机场的飞机起落”。七年后,秀丽的“双子山”唤醒了居民的城市记忆,也展现了上海让人民参与城市空间建设和治理的决心。
上海邮政博物馆门口,机动车红绿灯最近“不见了”。原来,以博物馆大门为取景框,能将苏州河与陆家嘴“三件套”尽收框内;但此前路边的机动车红绿灯恰好位于画面中央,非常扎眼,市民游客吐槽“遗憾”。人大代表在一番调研后,向相关部门建议并被采纳:在不影响交通安全和便利的前提下,信号灯被进行“瘦身”,还市民游客一个完美打卡机位。

黄浦滨江1号船坞 海沙尔摄
新质生产力的承载地
世界级滨水空间的营造,涵盖景观塑造、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文化风貌设计以及产业的导入。高品质的滨水空间,对优质产业有着天然的吸引力。
近年,上海各区也有意引导高端产品资源向滨水区域倾斜——
黄浦滨江,原世博浦西园区的 1.92平方公里,正在布局“中央科创区”,瞄准未来国际顶尖科创集聚区,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态”融合的创新街区;
杨浦滨江南段,投资千亿元的在线新经济“总部秀园”商办项目正加速崛起:美团上海科技中心今年年底竣工,B站全球总部将于2026年完成;
虹口北外滩获得全国首个“航运服务总部基地”称呼,对标伦敦金丝雀码头、纽约曼哈顿的下城区,金融、航运两翼齐飞;
徐汇正在滨江打造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高地,全国首个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模速空间”亮相后,目前已有300余家大模型企业入驻;
静安苏河湾,是上海近年崛起的新滨水商务区,百万平方米甲级写字楼内卧虎藏龙,集聚了阿斯利康全球研发中心等医疗巨头,恩智浦等半导体领域领军企业。
“一江一河”正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承载地,实现从“工业锈带”向“发展秀带”的跨越。
优质产业向滨水区域集聚,必将带来了大量工作人群、居住人口的导入。近年,对“一江一河”岸线空间改造提升,无论是市级层面的顶层规划还是细化到区级层面的落地实施,都非常注重功能的复合性与兼容性。由此,也进一步加持了“一江一河”的空间品质跃升,让黄浦江、苏州河产生更大的带动力与吸引力。
上海对“一江一河”的改造提升,一直在路上。

静安苏河湾
原标题:《上海“一江一河”处处皆风景,成为新质生产力承载地》
图片,除署名外均海沙尔摄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唐烨 肖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