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城”文脉与城市更新完美交融 大礼堂片区“焕新”升级啦

四月九日,游客在马鞍山传统风貌区合影。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新重庆-重庆日报消息,随着我市城市片区更新攻坚行动的推进,今年,中心城区15个城市功能品质提升示范项目建设提速。预计本月内,渝中大礼堂片区、江北观音桥商圈片区等4个重点项目示范段将集中呈现在市民眼前。
其中,渝中大礼堂片区城市功能品质提升项目位于重庆“母城”渝中半岛人文核心地带,总占地面积52.8万平方米,由6个子项目构成。项目建设中,渝中区通过城市“绣花式”更新让该片区实现“焕新”升级,历史文脉保护与城市功能提升在此完美交融。
传统风貌区上“新妆”
4月10日下午,春日阳光洒在马鞍山传统风貌区内,干净整洁的石板路、郁郁葱葱的百年老树、青砖黛瓦的古朴小院,引得不少人驻足拍照。
市住房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马鞍山是我市29个传统风貌街区之一,与人民大礼堂、三峡博物馆相邻,完整保留了抗战时期和西南大区建设时期的风貌。
2017年至2019年,渝中区对马鞍山风貌区西区部分实施了改造修缮,主要涉及沈钧儒旧居等文物建筑保护修缮、排危改造和环境整治,还原其“青砖黛瓦、绿树红墙”的历史文化风貌。
如今的马鞍山传统风貌区,已是渝中区炙手可热的“打卡”地,单日最高接待游客超过5000人次。
人气高涨的同时,狭窄街巷带来的停车难问题日渐显现。
为此,渝中区启动马鞍山传统风貌区东区改造工程,将其作为西区项目的功能拓展和设施配套。其中,地下停车场项目上月投用,广场收尾工作和绿化工程正在有序推进中。东区还修建了12栋建筑,其中两栋还原了20世纪50年代苏联专家楼的建筑风貌,其余建筑也采用特殊工艺,恢复了巴渝风格的传统风貌。一些建筑之间还设有连廊,形成内街立体交通网络。
马鞍山传统风貌区“焕新”升级后,拥有一个全新的名字——马鞍山·堂里。
“历史感与现代气息交融,烟火气与时尚范并存。”渝中区住房城市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西区引入了渝欧跨境数字贸易产业园;东区计划引入格调餐饮、产业基地、文创服务等业态,与西区打通形成更具合力的商业综合体。
未来,马鞍山传统风貌区将与三峡博物馆、人民大礼堂一起,形成“三点一环”的旅游动线,打造重庆文旅融合发展的新人文会客厅。
“老破小”变温馨家园
大礼堂片区有约1.5万居民在城市更新中受益。
“以前,我们楼下地面坑洼不平,老年人连歇脚的地方都没有。现在好了,老旧小区改造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红球坝社区和雅苑居民朱文碧说,“和雅苑”这个名字,还是居民自己取的,“这儿以前叫华福巷48号,变漂亮后,我们觉得应该有个更好听的名字,就在小区群里讨论,最后大家决定改成和雅苑。”
该小区房屋大多建于20世纪80年代,基础设施陈旧、配套功能不全、环境卫生较差、消防隐患突出。居民出于安全考虑,在自家屋子周围修了大大小小的“围墙”,导致片区休闲空间缺乏,居民出门还得绕路。
“红球坝片区—枣子岚垭片区老旧小区改造主要是完善消防设施、更新换代易燃雨棚、增设防盗网救援窗口、实施雨污设施分流等。”市设计院设计师黄遵庆介绍,小区内部高差较大,老年人又多,因此他们以“一老一小”为出发点,见缝插针实施适老适幼化改造“手术”,因地制宜打通围墙隔断、联通上下院坝,使居民到人和街的时间从以前的十分钟缩短到两分钟。
在大礼堂片区,老旧小区改造让很多数十年前修建的“老破小”楼栋变成了老居民和新居民的温馨家园。
比如,张家花园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涉及五栋楼的提档升级,在改造中,这些楼既保留了建筑原有的历史风貌,也达到了“外旧内新”的效果。目前,五栋楼中已有两栋租赁给市设计院作为办公场地,其余3栋楼引进“CCB建融家园”服务品牌,打造城新雅寓·CCB建融家园,作为人才公寓对外出租。即便在平均租金高于周边平均水平的情况下,公寓仍是“一房难求”。
轨道站点上盖游客服务中心
大礼堂片区是国内外游客来渝的打卡必选地之一,但一直没有游客接待中心。
蒲草田片区轨道10号线上盖及周边建设项目的实施,适时弥补了这个不足。
“10号线上盖地块原本设计的是公交枢纽,但因该地段地势窄、坡度陡,公交调头不便,后来改成了游客服务中心。目前,项目已进入竣工验收阶段。”市设计院设计师郑力维介绍。
在距游客服务中心不远处的轨道10号线大礼堂站上方,还建有人和街小学教学辅助用房。这是国内首例在地铁顶板上盖的教育类建筑项目,设有报告厅、会议室和多间科研室。
此外,与游客中心一街之隔的人民家园项目正在进行房屋主体建设,有望今年底完工。该项目计划原拆原建两栋危旧房,配套商业网点、日间照料中心、微型消防站等,惠及2500多户居民。
渝中区住房城市建委相关负责人称,他们正通过大礼堂片区城市功能品质提升项目,打造重庆现代都市生活核心示范区样板。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廖雪梅
原标题:“母城”文脉与城市更新完美交融 大礼堂片区“焕新”升级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