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元节是几月几号和习俗(传统下元节到了,记得做2件事,吃2样食物)
下元节,中国一个快被遗忘的古老节日。下元节的来历与道家的天官、地官、水官有关,三官分别对应尧、舜、禹三皇。正月十五天天官赐福,称之为上元节;七月十五地官赦罪,称之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水官解厄称之为下元节。
民俗说法中,下元节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水官(大禹)考察人间后,录奏天廷,为人解厄,民国以前的传统要竖天杆、挂黄旗、燃天灯、做团子斋三官,并祭祀先祖,还是相对比较隆重肃穆的节日,如今这个民俗基本已经消失了,大多数人也不再过下元节,而是将祭拜的习俗改到了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举行。
传统的下元节民俗里还有一些有趣的事情,分享给大家听一听。
1、祭祀先祖和亲人
下元节一直都是一个祭祀为主的节日,按照传统,可以在这天打扫干净家里的环境,摆上香案,放上鱼肉、水果等祭品,准备一些祭酒,简单的做一些祭祀先祖和亲人的仪式。
2、诉说生活中的苦厄和烦恼
相传下元节水官大禹要上天禀报民间的烦心事,可以按照传统,在纪念完先祖以后,再次焚香,端坐在正中,向下元水官诉说生活中的苦闷事情,祈祷自己的生活更加的舒心,日子越过越好。
下元节还有两种特定的节日美食也可以吃,一般来说北方是吃豆泥骨朵,也就是豆沙包,南方是吃糍粑。
豆泥骨朵是用红豆沙做成馅料的包子,绵软香甜,寓意日子过的红火,以前的豆沙包和现在的不一样,因为白面比较稀少,包豆沙的时候多用玉米面、高粱面、藜麦面等杂面加少量白面做成的,蒸熟以后都会裂开,像花骨朵一样,所以称之为“豆泥骨朵”。
分享一个豆沙包的做法:
1、红豆浸泡4个小时左右,也可以提前一晚浸泡好。
2、红豆倒入电饭锅中,加入刚好没过红豆半指的清水,加入比较多的白糖煮30分钟。
3、红豆捞出用勺子压碎成红豆泥。
4、面粉加酵母粉发好成蜂窝状。揉搓排气,切成大小均匀的小剂子,擀成圆饼状。
5、面饼中放入2勺红豆沙,包裹后收口,团成馒头状,放入蒸锅中再发酵10分钟左右。
6、上汽后转小火蒸20分钟左右即可。
南方的传统会吃糍粑,客家有句俗语“十月朝,糍粑粄子碌碌烧”,农历十月新米也开始收获了,蒸熟以后放入石臼捶打成团,再放入膜具中再次蒸熟,这样用新米做好的糍粑堪称完美,质地细腻,香甜可口,百吃不厌。
——老井说——
下元节的传统民俗现在知道的人越来越少了,其实这是一个有美好寓意的节日,下元节基于一个美好的愿望:希望对生命历程中遇到的困境和厄运,都能一一的化解、消除。
另外还要注意气温的变化,下元节过后气温会下降的比较快,要做好保暖防护,及时的添加衣物,尤其不要冻到自己的脚、脖子、背部,为寒冬的到来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