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王安石不仅是一位大诗人,也是北宋时期的名臣,为解决朝廷内忧外患,王安石提出富国强兵之法,一时间解决了财政赤字,兵力也有增强,但在变法期间,王安石两次辞相,最终变法失败,原因是什么呢?
虚胖的帝国体制
北宋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朝廷采取了分权制衡举措,设立多个中央机构,削弱宰相的权力。由枢密院掌管军事、中书省掌管政务、三司掌管财政,宰相不得干预。为避免官员专权,还设置了御史台、谏院,监督官员。这些官员的来源包括恩荫制授提拔和通过科举制度入朝为官。因为机构冗杂,官员数量逐年增加,宋真宗到宋仁宗的40多年,官员数量已经翻番。
同时,为了防止流民造反,抵御外部侵扰,宋朝把各种素质参差不齐的无业游民都被招进了军队。到宋英宗时,军队人数已是宋朝开国时的6倍。
为了给大量的官员和士兵发工资,朝廷花了不少钱。过多的支出使得宋朝财政赤字严重,那些靠读死书上位的官僚又不懂经济,只知道只知以税创收,结果最后就是各种苛捐杂税搞得人民怨声载道,各地不时有起义发生,统治者也疲于应付。
就在内忧外患之际,大才子王安石横空出世了。
读书人的基层历练
王安石出身于官宦世家,因此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考试时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成功入仕。公元1047年,王安石当了一名知县。这也是他人生中第一次与基层接触。当时,连年的旱灾使他认识到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从此,他一改年轻时的风流习性,开始扎根基层,钻研起真正能够利国利民的政治方针。
王安石非常清楚为官者的工作真正的意义,只有真正全面地了解基层的需要,才能在登上高位后做出更大的贡献。他在当地兴修水利,还向当地的穷苦百姓借出利率极低的贷款,帮助他们摆脱困境。他的一系列措施极大地加快了当地发展与建设的步伐,造福了人民,他本人也受到当地老百姓的爱戴。
公元1067年,宋神宗赵顼找到了王安石,与他在烛光中谈了一夜。
赵顼还未登基时,就已经对朝廷的很多现状感到不满了,但身处深宫中的他不理解一些实际中的操作问题,因此也拿不出什么解决方法来。
赵顼登基后,经过与王安石一整夜的畅谈,他们感到非常投机。最终赵顼确定了日后的政策就按王安石的改革方针来。公元1069年,王安石正式拜相,开始了他的变法之路。
无法适应现实的理想
然而,王安石的变法改革,可以说是极其的坎坷。
变法的阻力,一方面来源于朝中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大臣。这些大臣一部分是因为思想守旧,觉得祖宗之法不可变。但更多的,则是在旧制度中的既得利益者,这些人自然不会对新法有什么好感。
对于这些人,王安石向来懒得解释的太多。他知道,只要他的变法能够真的取得成效,他们自然就会闭嘴。
然而,正所谓“谎言不会伤人,真相才会”。王安石的变法强国的理想,终究在现实的打击下失败了。
王安石变法中最有代表性的一条是“青苗法”。这条法律是针对当时农村中普遍存在的高利贷问题而制定的,主要内容是官府以较低的利率将钱粮借贷给居民,每年的夏天和秋天缴纳还款。
总的来说,“青苗法”的思路就是以较为良性、利率较低的官贷代替民间的高利贷,让穷苦的老百姓能够在较轻的压力下度过难关。
王安石制定这一法律,主要是参考了他过去在地方任职时“贷谷于民,立息以偿”的经验。当时他的这种做法在当地取得了比较良好的效果,但如今在他将这一思路推行到全国时翻了车。
首先,尽管“青苗法”的利息相对高利贷低了不少,但总体而言还是高过绝大多数老百姓能够负担的程度。这一法律在严重影响到大地主、大土豪利益的同时,也并没有真正解决老百姓的燃眉之急。
此外,因为该法中的借贷行为的主体是朝廷,导致百姓比起向地主乡绅还贷又多了一分强制性。因为部分贫困农民没法按时缴纳还款,官府就强制将贷款摊派在当地所有居民身上,搞得无论穷的富的,有意愿和无意愿的,都不得不强行向官府借贷,这给不少人增添了很多不必要的负担。
而且王安石推行“青苗法”时还忽视了贷款最重要的一项因素——信用。他将朝廷的财产大规模借给贫民,就自然得做好收不上还款的准备。此时的宋朝依然没有解决冗官的问题,用公款借贷就会影响到官员的工资发放问题。比起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贫农,一般的官员肯定更愿意借给更容易还款的富农。
最后,“青苗法”造成的后果就是官商勾结的腐败现象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多本来生活还过得去的农民开始变得不堪重负起来,初心是为了给农民减压的法条最终成了农民的又一道枷锁。
当然,王安石变法的失败与他得罪的大量既得利益者也脱不开干系。除了他的“青苗法”得罪的大地主外,另外一个“均输法”则得罪了很多大商人的利益。
简单来说,就是当时北方百姓的一些必要需求被一部分南方商人给垄断了,这帮自私的家伙一看到机会就开始哄抬物价,搞得北方老百姓苦不堪言。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王安石规定了一个统一的物价标准,并派专人监督,最后将物价给压了下来,并且很多物资都由朝廷直接采购。这种做法缓解了物资匮乏地区的老百姓的生活问题,同时也给朝廷创了不少收。
然而,这种“皆大欢喜”的局面中,那些搞垄断的无良商家可就不欢喜了。王安石最后的倒台也有不少他们的“功劳”。
王安石为了变法,有时甚至有些不择手段。新的政策需要新鲜的血液来维持,为此王安石在打压保守派、撤了很多旧官员的同时,又从基层提拔了一大批新官员。或许是太急于求成了,王安石对于能帮助他变法的官员的态度是多多益善,以至于有些忽略了质量问题。这些被破格提拔的官员很多都良莠不齐,甚至连日后祸乱朝纲的大奸臣蔡京也在这一批被提拔的人员之列。
最终,变法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最后积重难返。终于,在公元1076年,随着王安石第二次罢相,这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彻底宣告破产。
结语
王安石的变法,从结果上来看是失败的。对于他个人而言,变法耗了他不少的心力,又使他变成众矢之的,就连本来跟他关系不错的苏东坡也因此和他分道扬镳;对于国家而言,变法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还添了不少新麻烦,甚至后来还有人认为就是因为王安石变法导致了北宋的灭亡。尽管王安石也曾扎根基层多年,但最终还是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导致政策脱离实际,最终满盘皆输。然而,一生树敌无数的王安石恐怕也没有什么私敌,他为国为民的初心尽管受到了封建思想的局限,但也不失为在那个时代的一次伟大尝试,给后世提供了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