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古城十大名巷,真是如老如有味道
潮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潮文化的发源地。作为中国著名侨乡,潮州人遍布海内外五大洲,海外潮人将近250万人,与潮州人口几乎相同,有“海内一个潮州,海外一个潮州”的说法。目前为止“潮州太平街义兴甲巷”是广东省唯一经国家文化部认定的历史文化名街。

潮州古城的布局,始于宋发展于明完善于清,自古即有“东财西丁,南富北贵”之说。此街区即位于所谓的“南富区”,存留了大量规模宏大、建筑考究、形式典型的明清潮州传统民居。游人若步行或坐三轮车穿此三巷而过,当可领略“潮州厝、皇宫起”的独特风韵。其中以“猷灶义兴甲,家石辜郑庵”(猷巷、灶巷、义井巷、兴宁巷、甲第巷、家伙巷、石牌巷、辜厝巷、郑厝巷、庵巷)这十条巷子中最为多!十条名巷组成的古民居,颇有特色,是粤东潮汕地区明清建筑风貌最为典型、街区保存最为完整的传统民居街区。

潮州古城的格局严整有序,经纬分明。堪舆学和传统礼制,是中国传统建筑凭籍的依据,从日照、风向等这些直接关系人居环境的因素考虑,历来要求做到:冬背风向阳,夏迎风纳凉。潮州古城北依金山,东临韩水,北高南低,日照排水便利,与堪舆学原则吻合。

城内功能分区按传统的职业划分,具体为“北贵、南富、东财、西丁”,北贵:中国的传统营造思想基本建立在以北极为中心的天国秩序、宇宙模式的认同与模仿的基础上,古城的北面为历代府衙县署、学宫城隍所在,且位置又居全城之上方,统领全城;南富:南面多为豪富宅院,今从猷、灶、义井、兴宁、甲第,家伙、石牌、辜厝、郑厝、庵等十大巷的民居建筑规模尚可看出当年之繁盛;东财:东面临江,水陆交通便利,且东方主生,故行栈栉比,商贾云集,是闽、赣经水路贸易之地,这里多为仓储、客栈、酒楼,妓馆;西丁:因西面是作坊集聚之地,而工匠多为男性,故属丁,如今尚从铁巷、打银街、裱画街、胶柏巷、竹篾街等巷名,可想象当年古城西片手工业生产基地,工匠云集的情景。这样,形成了动静分明、功能齐全的城市划分。

城南的猷、灶、义井、兴宁、甲第,家伙、石牌、辜厝、郑厝、庵、十大巷。名为大巷,实际长不超300米,宽不超5米。巷头在太平路,巷尾在西平路,是贯串二长街之间的横巷,是民居建筑较为集中的地方,就这十大巷的民居建筑来说,它们的年代是明末至民国期间,其中大量是清代建筑,距今应有二三百年的历史。明清时期,古城的知名人物蔡太泉、邱轩昂(甲第巷)、辜朝荐、陈学宽(辜厝巷),郑崇(郑厝巷)、夏懋学(郑厝巷)郑心经、翁陶丰,近代知名人士佃介眉、庄静庵、郑心言、陈本初等的宅第都在这十大巷。这十大巷名人云集、豪宅林立,其宅第可以说是潮州民居布局特点、建筑特色、装饰工艺等的一个缩影,是研究潮州在一定时期的历史、文化、科技的重要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