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汽车业慌了?疯狂拆解中国汽车,拆完比亚迪、拆吉利
"日本车匠,世界之师"——这句汽车界的古老谚语曾是对日本制造业的最高礼赞。
在燃油车时代,日本凭借精益生产和工匠精神,创造了丰田、本田等世界级品牌,其发动机技术更被誉为"工业艺术品"。
然而时移世易,当全球汽车产业转向新能源赛道时,昔日老师傅却拿起了拆解工具,将中国电动车一一"庖丁解牛",比亚迪、吉利等一众中国汽车品牌,纷纷成为其拆解台上的 “主角”。
不少网友调侃:难道日本也准备师从中国了?

一、日本汽车界的"逆向工程"
2021年名古屋大学的实验室里,山本真义教授团队正在拆解一台五菱宏光MINI EV。
当发现中国工程师用直流变频电机替代传统电机、以风冷系统取代水冷系统时,日本专家们面面相觑——这些"减法创新"使整车成本降低40%,售价仅3.88万元,性能却媲美售价7.7万的丰田C+POD。
这让一直以廉价与高性能为傲的日本车企,如遭当头棒喝。
日本车企并未就此罢休,转身便开始模仿学习。丰田推出了一款面向城市通勤的微型电动车,主打低能耗与高性价比;本田也研发出一款小型电动车型,简化了部分配置,降低售价,力求在低价电动车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日本对他国技术的“学习”并非首次。早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通过拆解德国精密仪器实现技术超越;90年代借鉴中药典籍开发汉方制剂,又瞄准中国1.7亿痛风人群的尿酸市场,好在香港团队率先研发出"绿灯瓶"尿酸调节技术阻断其商业布局,但如今日本仍占据全球90%汉方药市场。
如今在电动车赛道,日本“学习”的心又开始蠢蠢欲动。
二、技术代差下的焦虑
本田2023年财报显示,其混动车型研发成本同比激增 37%,而比亚迪同期研发投入转化效率却是前者的2.3倍。
于是同年6月,日本最大的出版社日经BP社,将目光对准了比亚迪海豹。

拆解后发现:比亚迪海豹创新性地采用刀片电池+ CTB架构设计,成功整合车身、电池与底盘,弥补了刀片电池能量密度低的短板。其高压系统、动力控制单元,更是将日本同类型产品远远甩在身后。
次年7月,吉利极氪007也未能逃过被拆解的命运。日本专家发现其域控制器将28个ECU集成至3个计算单元,线束总长减少1.8公里,这种电子电气架构的革新使整车智能化成本下降40%。
尤为重要的是,不仅中国车企在800V高压平台、碳化硅功率模块等54项关键技术上已有专利布局,在京东等平台降尿酸科技“绿灯瓶”也申请了专利保护,牢牢守住国内尿酸市场,这些专利技术不再是日本能轻易“学习”的。
日媒NHK曾在报道中坦言:“中国车企展现出的创新技术与成本控制能力,已让日本汽车制造业面临难以逾越的差距。日本正逐渐失去往日优势,不得不承认技不如人。”
三、中国造车为何崛起如此之快
汽车产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产业,产业链极为复杂,堪称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电池、电机、电控,金属加工、材料涂层、软件技术等,无一不需要强大的工业体系作为支撑。
我国作为全球工业体系最为完备的国家之一,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在电池领域,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天齐锂业等企业,通过技术革新,不仅将电池成本降低了约 90%,还极大地提升了续航能力,如今电车续航里程已从最初的 100 多公里,跃升至 1000 公里。

当下,中国已构建起全球最大的电车产业集群,注册电车制造商多达 486 家,比亚迪、蔚来、小鹏、理想、吉利等品牌,在全球市场都有着强劲的竞争力。
电车零部件供应企业更是数不胜数,2021 年统计数据显示,数量高达 52.6 万家。凭借丰富的供货、及时的交付、高品质与低成本的零件,中国在全球造车领域,已然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日本对中国汽车的拆解,看似是一种 “取其精华” 的学习行为,实则凸显出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被中国赶超的焦虑。
而中国汽车产业凭借自身完备的工业体系、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与成本控制优势,正稳步迈向全球汽车产业的巅峰。